锤子生物科技 历史秘闻 唐代茶具:金籠銀匙青白盞,爐動碾綠香滿室

唐代茶具:金籠銀匙青白盞,爐動碾綠香滿室

?唐代茶具:金籠銀匙青白盞,爐動碾綠香滿室:   .   茶文化發祥於中國,在千年王朝興衰中,成為從古至今長盛…


?唐代茶具:金籠銀匙青白盞,爐動碾綠香滿室:
  .

  茶文化發祥於中國,在千年王朝興衰中,成為從古至今長盛不衰的飲茶傳統。茶文化在中國古代逐漸形成系統的植育茶樹、制茶 … 及茶事禮儀,傳承至今,亦通過古代絲綢之路走進世界各國。與此同時,中國古代的陶瓷製造技藝日漸興盛。茶文化促進了陶瓷中茶具的別緻風格,陶瓷中的茶具亦賦予茶文化新的靈魂。

  茶文化始興於唐朝。受「南青北白」陶瓷製造格局和西域金銀器、玻璃器的影響,唐朝豐富獨特的茶具與吃茶風習相得益彰,珠聯璧合,形成大唐盛世與眾不同的茶文化,影響深遠。

  茶興於唐

  唐朝的茶文化空前繁榮,與佛教的興盛休戚相關。佛教至東漢三國時期傳入中原,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於唐朝一度興盛。唐朝佛教活動之勢日漸蓬勃,建造大量佛寺及石窟造像,僧侶人數俱增。茶因其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功效,為僧侶所喜,並在佛寺周邊種植茶臨,設佛堂,制茶禮,倡導茶事。

  吃茶之習漸興,整個大唐,上至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皆熱衷於飲茶。宮廷貴族以及文人雅士更是經常舉行茶集、茶會、茶宴。亭台樓閣,山水如畫,管弦伴飲,才子賦詩,妙趣無窮。吃茶更是唐代普通民眾的生活必需,如同柴米油鹽醬醋,皆是「開門七件事」。

  唐朝的吃茶之習甚是異於現今人們所飲的清茶。他們常在烹煮後的茶湯中放入鹽、椒等調料,烹茶流程亦十分講究。唐代人吃茶,先烘焙茶團,碾茶成末,將經細羅篩過的茶粉置於屜中,茶粉烹煮後加入調料,調成糊狀,便可「吃茶」。

  陸羽在《茶經》中列吃茶的煎飲法為賞茶、鑒水、列具、烹煮、品飲幾個環節。「列具」便是指烘焙器、碾羅器、貯茶器、貯鹽器、烹煮器、飲茶器一系列茶具。而唐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陶瓷製造業亦得到長足發展,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在唐代飲茶的社會風習影響下,越窯青瓷、邢窯白瓷等精美瓷器中,形成大量造型別緻、韻味悠然的茶具。此外,唐朝時期,諸多朝貢藩國與中原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帶來了風格特異的金銀和玻璃茶具。

  宮廷金銀茶具

  唐朝開創了中國古代空前的繁榮盛世。大唐盛世之下,萬國來朝,四海奇珍盡匯長安。從西域諸國傳入的金銀器和玻璃器,憑藉其甚是符合盛世風采的富麗繁致的風格及新穎別緻的造型,得到宮廷貴族的青睞,走入茶文化的世界,釀造出一批彰顯盛唐宮廷審美的金銀茶具和玻璃茶具。千年之後,隨著法門寺地宮一套完整的唐代茶具的出土,其巧奪天工的精湛,向世人再現頗具大唐風采的宮廷御用金銀茶具。

  這套質地精良的皇家御用茶具,與唐代碾茶、篩茶粉、煮茶、飲茶等整個吃茶流程完全配套,與一同出土的《物帳碑》的記載內容一致。

  其中,烘焙器不同於一般的竹製,而是用金銀絲編製成的金銀絲織條籠子和鎏金球路紋銀籠子。銀籠子外,飾有鎏金及兩兩相對的鴻雁,亦有做球路紋的鏤空裝飾,底足為花瓣造型。

  金鴻雁紋銀茶碾子如同現在的葯碾子,整體為長方形,捉手兩側各飾一隻以雲紋為襯的鴻雁。另一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銀茶羅子,整體為長方體,有蓋、羅、屜、羅架、器座,飾有鎏金仙人駕鶴圖案,內外兩層中夾羅網,以便篩出茶粉。

  貯茶器為鎏金銀龜盒,龜的形狀及龜甲紋飾栩栩如生。貯鹽器為鎏金紐蕾摩揭紋三足架銀鹽台,蓋為卷荷形,三足外曲,以銀絲製成。

  烹煮時用以量取茶粉的鎏金鴻雁紋銀則,即銀匙,造型流暢,飾有鑒花鎏金、雲紋飛雁,聯珠紋,十字花,弦紋和菱形紋。

  茶盞和茶托則為琉璃器。此時的琉璃器即玻璃器。多是西方邦國進貢的,雖不如現在玻璃器的晶瑩剔透,卻是那個時代難得的藝術精品。

  紋飾繁縟,材質精美,多飾鎏金的金銀茶具,既有異域風情,又獨具大唐風采。在唐朝統治者看來,如此絢爛的金銀茶具才能符合自己作為盛世之主的身份,才能與富麗堂皇的大明宮相稱。

  珍貴稀有和風格富麗的金銀茶具,亦頗受宮廷貴族的喜愛。而民間則多用陶瓷茶具。這是金銀器的珍貴和宮廷貴族的財富地位的影響結果。

  瓷質茶具入百家

  唐朝的茶文化空前繁榮,並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兩大主流,其一是以皇室和貴族為主的宮廷茶文化,其二是以僧侶和文人為主的民間茶文化。不同的茶文化主體,帶來對茶具各有特色的審美情趣。

  整體上看,宮廷貴族偏重金銀茶具以及極其出色的陶瓷精品,諸如秘色瓷。而民間則普遍使用陶瓷茶具,多為青瓷和白瓷,尤其「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越窯青瓷,更獨得眾愛。唐朝「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中,兼具實用與審美的茶具應運而生。

  實用的功能設計瓷質茶具是制瓷業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茶具的燒制要與碾茶、烹煮、飲茶等吃茶程序相適應。貯藏茶餅和鹽、椒等調料的器物,多做敞口帶蓋的設計,方便取用,亦防潮濕。量取茶粉的匙造型精巧,使用方便。碾茶器多設有流口,方便倒取茶末。茶盞皆有圈足,並配合茶托使用。茶托的存在,避免「手執」茶盞時燙手,起到隔熱的作用。

  晚唐興起「點茶」後,茶盞內的底部刻有規律且密集的突出紋路,可進一步使得盞中的茶末在沸水沖泡後,茶湯更加細膩潤滑,且在碗口設有短流,傾倒茶湯的時候,方便流暢。烹煮用的茶壺的流口設計更為講究,流口不宜過長過短且傾斜適度,才能便於倒取。

  流暢豐滿的造型唐朝茶具的造型頗為流暢豐滿。茶具的線條有曲有直,以曲線造型為主,特別是器物腹部多是大弧度的曲線,張弛有度,具有大唐奔放肆意、豐滿流暢的獨特風格。茶盞的口沿多為侈口,模擬蓮瓣的五瓣菱口設計,美觀大方,秀美雅緻。

  線條的流暢,亦提高瓷質茶具的藝術審美價值,吃茶不再只是為簡單的吃茶,極佳的視覺享受,增添了舒適的精神享受和獨特的飲茶韻味。

  瑩潤雅緻的瓷色唐朝的瓷器有唐三彩的絢爛,亦有南青北白的雅緻。而茶具中最多的是青瓷和白瓷,最受喜愛的是青瓷。陸羽在《茶經》中,以追求茶色的自然「綠」來評各窯的茶具,認為除越州窯和岳州窯大的青瓷「益茶」,其餘邢州、壽州、洪州會影響茶湯的自然色而「悉不益茶」。

  瑩潤雅緻的青瓷和白瓷最受唐朝僧侶和文人的喜愛。在他們看來,這類茶具最適合與茶配飲,純凈的瓷色增添了「雅」的情趣意味。這也使得,飲茶之習與文人的賦詩常常相隨,山野泉間亦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茶具極品:秘色瓷

  唐朝吃茶之習的興盛,亦帶動人們對茶具的製作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上層階級的宮廷貴族。在金銀茶具之外,秘色瓷的茶具,亦是唐代茶具中的奇珍,可以說是茶具中的極品。

  秘色瓷是越窯的青釉瓷中的極品,是我國最高水平的青瓷作品。「秘色」為當時稀有的一種釉料,逐漸演變為越窯專有釉色的代名詞。「秘」來源於秘色瓷的製造 … 和釉料配方的對外保密。有著神秘面紗的秘色瓷,壁薄光滑,溫潤如玉,純凈典雅,多為青色或青灰色,廣受世人青睞,更是好茶之人的心中摯愛。

  茶具與詩

  唐朝的詩文化的昌盛,在中國歷史上獨領風騷。茶文化的興盛,亦為唐詩的一個重要吟詠對象,特別是盛唐時期的諸多茶集、茶會常與賦詩作伴,李白、孟浩然、王昌齡等皆有不少茶事詩作。而晚唐時期,茶具在詩句中,彷彿有同詩人一樣,感於盛唐的輝煌不再,多了幾分孤獨冥思的意味。

  盛唐時期,吟茶詠瓷有「越碗新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的盎然欣喜,有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間」的恣意爽朗;晚唐時期,則是「蕭疏桂影移茶具,狼藉蘋花上釣筒」的寧靜清寂,亦是杜甫「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的幽然平淡。

  唐朝茶文化的興盛與茶具的精美相輔相成。盛唐萬國來朝的輝煌,將金銀茶具帶入宮廷貴族。華貴雍容的金銀茶具,代表了大唐的盛世風采;瑩潤典雅的秘色茶具,則是大唐的雅緻含蓄的獨特韻致。

  伴隨吃茶之習進入唐代各個階層的瓷質茶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飲茶的最佳搭檔——青瓷茶具,備受喜愛。宮廷貴族、文人雅士、市民商賈皆以越州青瓷為茶具上品,尤其是青瓷中的極品——秘色瓷。在茶文化興盛和制瓷水平高的相互作用下,吟茶詠瓷的詩作,亦成為唐詩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參考資料:《從法門寺地宮出土茶具反窺唐朝茶文化》《中國茶具百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楚门运势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305511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https://www.chuizmen.com.cn/32765.html

作者: qinla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