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倭患那麼嚴重,為什麼到清朝時倭患突然沒有了?:
.
倭寇就是指那些從日本出發,來到我國東南沿海搶掠的海盜。從元朝中後期開始,就爆發了長達三百多年的倭寇之患,特別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之患越發嚴重,曾一度威脅到南京城。可奇怪的是,在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之前的近二百年中,倭患似乎突然間就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倭患消失也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與當時的中國和日本的國情都發生了變化有關。
清朝時期的日本,與明朝時的日本有很大的不同。明朝中後期,日本正處於戰國時期,由於諸侯間的互相征伐,一些戰敗的日本武士與浪人便有組織的到中國沿海搶劫,做了海盜。而戰爭導致大量日本人民流離失所,許多無家可歸的日本人為了生存,只好加入這樣的海盜組織,成了倭寇的生力軍,導致倭患久久難以除去。
到了清朝時期,日本的戰國時期已經結束,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出於穩定自家權位的考慮,對外施行「鎖國」政策:第一,禁止日本人的海外往來;第二,禁止基督教的傳入;第三,禁止海外貿易。如若違反這幾條措施,一經發現,便會判處 … 。如此嚴厲的處罰措施,加上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日本國內百姓大多都不願意出海,自然也就剷除了倭寇作亂的土壤。
倭患
與此同時,當時的「中日和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便是雙方存在著重要的「金錢交易」。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各種資源極其短缺,可貴金屬資源卻十分豐富,所以在古代,日本的錢很多,可以說「窮得只剩下錢」了。當時的清朝雖然地大物博,但產銅地卻集中在西南地區,路途遙遠不說還不好開採。而這時日本正好需要清朝的各種物資,於是,中日雙方便開始了長達一個半世紀的「銅錢交易」。
所以雖然當時大清朝對海外貿易的管制十分嚴格,日本也在禁止海外通商,但對於「銅錢交易」卻是政策寬鬆。據資料顯示,從1683年到1840年,中國商船累計從日本帶回了三點八億斤銅!由於這項交易關係到國家財政的穩定,所以中日雙方都在儘力維持和平,倭寇之亂也就難以發生了。
當然,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清朝之所以沒有倭患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清朝在「康乾盛世」年間有一支威震東亞的海上力量。當時的清王朝,在海上的軍事力量雖然不如明朝時那麼強大,但還是有長達五十米以上、可以裝備大型火炮三十門以上的主力戰艦「鳥船」。
這樣的戰艦,在清軍的水師里,足足有數十艘之多。這樣的戰力,即使比起當時在亞洲海面上赫赫有名的荷蘭戰艦,也有一戰之力,並且在康熙年間,這些戰艦每隔幾年還會前往琉球群島威懾一番,這自然使得日本不敢造次。
然而遺憾的是,清朝擁有如此力量卻不思進取,隨著清王朝日趨穩定,清朝統治者居然開始追求騎射技藝的發展,這些戰艦被拆的拆扔的扔。到了乾隆年間,清軍最大的戰艦竟然只有十一丈長,造船技藝也在大步倒退,讓人難以置信。
這就導致雖然清朝沒有倭患,可是源於外界的危機卻著實不小。世界各國都在奮發圖強之時,清朝卻在夜郎自大,最後終究是被曾經的「合作夥伴」日本在甲午海戰中打到趴下。所以,很多時候沒有危機就是最大的危機,沒有倭患的大清朝,最終還是為「倭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史海心語,話古今,了人物,學精髓,曉世事,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