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条的历史背景:
.
1914年正式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通过制定《中华民国约法》(俗称“新约法”),独揽了国家宣战、讲和及订立条约之全部外交大权。
同年欧战爆发,欧洲各国几乎全体加入战争漩涡,中国 … 也于同年8月6日宣告中立,日本则乘机攫夺德国在中国之势力,于8月15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并以根据日英同盟为辞,通知中国 … :一、德国舰队在日本中国海洋方面者,速即解除武装;二、德国 … 将胶州湾租借地全部,以还付中国之目的,于1914年9月15日以前,无偿、无条件交付与日本;三、以上两项,德国于1914年8月23日正午尚无完全承认之答复,则日本执必要之行动。
至期,德国未予答复,日遂于8月23日对德宣战,然不向欧洲出兵,却以海陆军两万余人由中国山东之龙口上岸,横截莱州半岛为交战区域,所有沿途之中国城镇,尽行占领,视同敌国办理。
日军在山东的登陆事先并未通知中国 … 。
在得知此消息后,袁世凯最初的对策是,在无力阻止日军行动的条件下,采用当年日俄战争时期用过的方式,划定日军过境的一条走廊和参战国战区,此外即为中立区,以防战争波及中国。
关于当时的决策过程,据参加了那次会议的顾维钧回忆如下:
“总统急忙在总统府召 … 议,所有的内阁 … 均出席,参事也被邀与会。
那时我是外交部参事,是被邀的三个人之一,另外两个是 … (内阁)参事。
一个是伍朝枢,伍曾就学于牛津,是英国律师,伦敦林肯法学协会会员;另一个是金邦平,他曾留学日本,也是 … 参事。
总统宣布开会后说,邀请三位参事与会,是因为他们曾在三个不同的国家留过学,学过法律,懂得国际法;议题是如何对付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犯。
他首先要听取三位法学家的意见。
总统先叫我发言,我毫不犹豫地说,日军在龙口登陆是公然违犯国际法的行动,因为中国已宣布对欧战保持中立;根据国际法,交战国双方应尊重中国的中立。
因此,为了表明中国在尽其中立国的责任,有义务保卫国土以维护其中立立场。
因此,抵御日本侵略,理由至为明显。
总统叫伍朝枢发言,说愿意听听研究国际法的留英学生的意见。
伍是以前著名的中国驻华盛顿公使伍廷芳的儿子。
他简捷地说他的观点完全与我相同,认为中国必须履行其中立的义务,才能按照国际法保障中立国的权利。
如果中国不保卫其中立,沉默即便是不承认,也等于是默许日本的行动。
袁世凯又叫金邦平发表意见。
金说日本造成的局势越乎常规,他实难以表示明确的意见。
袁世凯转向陆军总长段祺瑞,他想从陆军总长那里了解为了保卫国土,中国军队能采取哪些行动。
段回答说,如总统下令,部队可以抵抗,设法阻止日军深入山东内地。
不过由于武器、弹药不足,作战将十分困难。
总统直截了当地问他抵抗可以维持多久。
段立即回答说四十八小时。
总统问他四十八小时以后怎么办,他望了望总统说,听候总统指示。
总统再问外交总长孙宝琦。
孙支支吾吾不知说了些什么,总之是他没有成熟的意见。
总统环顾左右,等待别位总长发表意见,然而大家沉默不语。
总统深深叹口气说,他很明白根据国际法,法学家们认为我国应该怎样做的意见,然而我国毫无准备,怎能尽到中立国的义务呢?
总统拿着一个准备好的小纸条作为发言的依据,他提醒大家,在满洲,中国曾遇到过类似的事件。
1904年至1905年日俄在中国境内交战,那时无法阻止日军的行动,只好划出‘交战区’。
那么,也可以划出走廊,日本可以通过走廊进攻青岛,中国不干涉日本在此区内通过,在此地区以外中国仍保持中立。
显然,这是应付非常局面的非常措施。
总统叫在场的法学家起草划定所谓交战区的文件,以及在此区外保持中立的条例。
由于陆军总长说明中国没有准备不能进行长期抵抗,而且总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与会者一致认为此方案是当前中国应遵循的惟一切实可行的政策。”。
也就是说,在日军已经登陆、中国军队根本无抵抗能力的情势下,袁世凯不得已宣布潍县车站以东为日德交战区域,以西为中立地。
然日本方面仍不予置理,反增添大军,进占潍县后,沿铁路进逼济南,不仅占领了胶济铁路全线和沿线各矿山,所有路矿办事之中国员工悉数被驱,全体改用日本人办理,并声称:山东铁路是德国 … 直接管理之铁路,为德国国有财产,……日本为破坏德国之根据地,其占领胶济铁路及占领济南,殊属正当,与中国并无关系云云。
中国方面虽迭次 … ,日方毫不理会,及至青岛也为日英联军所占,袁 … 乃正式照会日、英两公使,提出撤兵要求,日遂假此大发雷霆,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