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历史:
.
酒之起源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
关于酒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
不过,人们普遍认同的有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三种。
1.1 猿猴造酒
猿猴以采集野果为生,且有善于藏果的特性。
而在自然界中,果实的生长有着严格的季节性,故常要有所储存。
洪荒时代的古猿将一时吃不完的果实藏于岩洞、石洼中,久而久之,果实腐烂,那含有糖分的野果通过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发酵而生成酒精、酒浆,因而有了“猿猴善采一百花酿酒”、“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等传说。
这在我国的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明代文人周旦光的(蓬拢夜话)、李哗的(紫桃轩又缀)都提到黄山猿猴造酒的故事。
李哗写道:
黄山多猿揉,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揉伺得人,必肠( ni8o)死之。
无独有偶,清代文人李调元在《粤东笔记》、陆柞蕃在《粤西偶记》中都记叙过两广猿猴造酒的故事。
李调元写道:
琼州(今海南岛)多孩……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陆柞蕃写道:
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
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石。
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
猿猴不仅会“造酒”,而且还嗜酒。
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即“猩猩”),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猩猩者好酒与屐,人有取之者,置二物以诱之。
猩猩始见,必大 … 日:“诱我也!”乃绝走远去,久而复来,稍稍相劝,俄顷俱醉,其足皆绊于屐.因遂获之。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在垠岩林木间跳跃攀缘,出没无常,很难活捉到它们。
经过细致地观察,人们发现并掌握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好酒”。
动画片《猴子捞月亮》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个过程。
人们在猴子出没的地方,摆几缸香甜浓郁的美酒。
猴子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踌躇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尝。
时间一久,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终于经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诱惑,开怀畅饮起来,直到酩ffJ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
这种捕捉猿猴的 … 并非我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 … 。
这说明猿猴是经常和酒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记载,起码可以证明这样的事实,即在猿猴的聚居处,多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
至于这种类似“酒”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是纯属生物学适应的本能性活动,还是猿猴有意识、有计划的生产活动,那倒是值得研究的。
要解释这种现象,还得从酒的生成原理说起。
酒是一种发醉食品,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
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搪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
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
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种自然现象。
日常生活中,在腐烂的水果摊位甚至垃圾堆附近,也能常常嗅到由于水果腐烂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味儿。
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醉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酒”的液体析出。
这样的结果,并未影响水果的食用,而且析出的液体—“酒”,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供享用。
猿猴居然能在不自觉中“造”出酒,这是既合乎逻辑又合乎情理的事情。
当然,拔猴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究竟漫长到多少年,那就是谁也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了。
通过考古发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中已发现盛有酒。
通过对我国原始文化遗址的发掘,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无论是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随后的龙山文化和良沽文化时期,都发现了盛酒用的陶器,有的还十分精致,在这同时还出土了酿酒用的酒缸。
这说明远在仪狄、杜康时代以前,我国已有了酒。
而传说中的造酒始祖仪狄或杜康,则可兽面坟踌商晚期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酿酒的工艺,提高了酒的醇度,使之更加甘美浓烈,从而使原始的酿酒,逐步演变成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酿造活动,更成了一种自觉的生产行为。
应该说,远古时代的酒,是食品在大自然中经自然“酒化”而成的。
众所周知,酒必须是含有酒精的饮料。
而食物中的糖分,像麦芽糖、葡萄糖等,经过自然界中酵母菌的发酵就会生成酒精。
那些含有丰富糖分的野生果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通过自然发酵而产生酒精,也就成了“酒”。
此种自然成酒的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专有谈“梨酒”的条目,就是一个例证。
随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人到农业杜会,人们的主要食物也变成了谷物,于是又出现了谷物酒。
而在谷物酒的酿造中,因谷物不能直接与酵母菌发生作用而生成酒精,故谷物中的淀粉必须先经过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后再发酵成酒精,即是先糖化,后发酵,再酒化的过程。
天长地久,大自然中野果、谷物的自然酒化现象,经过人们的长期观察总结,终于使酿酒逐步变成了人类自觉、有意识的生产行为。
1.2 仪狄造酒
仪狄造酒是最通行的说法,一般认为始载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
其曰:
梁王魏婴筋诸侯于苑台,酒酣,请鲁君举筋。
鲁君兴,避席择言日:“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遂疏仪狄,绝旨酒。
日:‘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齐桓公夜半不谦,易牙乃煎敖蟠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
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
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
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
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仿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
曰:“后世必有以高台肢池亡其国者”。
今主君之茸.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间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
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
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这是一段鲁共公姬奋对魏惠王魏婴的劝谏。
当时魏国强盛,鲁、宋、卫、韩国君来朝。
魏王在苑台(注本多作范台,又名“繁台”,遗迹在今开封)宴请各国诸侯。
酒兴正浓的时候,主人向客人敬酒。
鲁共公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坐席,正色道:“从前,舜的女儿仪狄擅长酿酒,酒味醇美。
仪狄把酒献给了禹,禹喝了之后也觉得味道醇美。
但因此就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并且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美酒而使国家灭亡的。
’齐桓公有一天夜里觉得肚子饿,想吃东西。
易牙就煎熬烧烤,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给他送上,齐植公吃得很饱,一觉睡到天亮还不醒,醒了以后说:‘后代一定有因贪美味而使国家灭亡的。
’晋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没有上朝理政,于是就把南之威打发走了,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贪恋美色而使国家灭亡的。
’楚灵王登上强台远望崩山,左边是长江,右边是大湖,登临徘徊,唯觉山水之乐而忘记人之将死,于是发誓不再游山玩水。
后来他说:‘后代一定有因为修高台、山坡、美池,而致使国家灭亡的。
’现在您酒杯里盛的好似仪狄酿的美酒;桌上放的是易牙烹调出来的美味佳肴;您左边的白台,右边的间须,都是南之威一样的美女;您前边有夹林,后边有兰台,都是强台一样的处所。
这四者中占有一种,就足以使国家灭亡,可是现在您兼而有之,能不警戒吗?”魏王听后,连连称赞谏言非常之好。
值得注愈的是,这里既是对酒之创始者的最早记述,又是对酒之诱惑力及禁酒行为的最早记述。
酒,这种神奇的液体,让人类永远自相矛盾。
另外,秦汉间人辑录古代帝王公卿谱系的(世本)对此也有记载。
该书原本已佚,现存清人辑佚本。
该书的记载也并不可靠,其中说:“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少康作林酒。”此后,三国蜀汉学者谁周所著《古史考》也说:“古有酸酪,禹时仪狄作酒。”
大禹是中国圣贤系列中领先的几位人物之一以治黄河水患闻名。
照说他工作那么辛苦,三过家门而不人,臣下关怀,发明点新鲜饮料慰劳解乏,也是献“忠心”一种具体而微的方式,后世领导尤为体谅理解。
当然,大禹也非木石,“尝之而美”,可见孟夫子的“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也算是“后见之明”吧。
但问题就出在,他喝着好了,却没有对发明人加以表扬奖励,反而疏远了他(她)。
推测起来,不外乎是造酒耗糜粮食,而在“上三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大禹关心的是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酒“尝之而美”,则容易导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群起而效尤。
一旦用乘法计算起来,所靡费的食粮就不得了。
加之喝上了瘾可以乱性,行事理政,就与“贤明”与否无干了。
所以后来夏商周三代的嗜酒之君,就成了“昏君”、“暴君”的象征。
如夏莱造“酒池可以运船,糟堤可以望十里”,如商封“为酒池,回船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为辈”(《史记·殷本纪》注),造“肉林”以资“长夜之饮”,“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论衡·语增》),都是造反者“吊民伐罪”时义正词严的好题目。
仪狄这个名字,好像是一个女人的。
仪,古文同“娥”,所以传说中后界的妃子嫦娥,古称“常仪”,仪狄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狄姑娘或狄女士。
这点古人是清楚的,因此东汉文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架作过一篇《酒赋》,开头两句就说“帝女仪狄,旨酒是献”,点出了她的性别。
古书上关于酒的记载,矛盾之处很多。
旧题西汉时孔子八世孙孔鳅著的(孔丛子)(这本书也是后人编辑先代遗文而成的,不很靠得住)记有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劝酒的故事:
平原君好士.食客尝数千人。
孔子之玄孙子高穿自鲁适赵,平原君与饮,强之酒,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舰,子路喳喷,尚饮十植’,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吾子何辞?”子高曰:“穿闻贤圣以道德兼人,未闻以饮。”平原君曰:“即如先生言,则此言何生?”子高曰:“生于嗜酒者。
盖其劝励采戏之辞,非实然也。”平原君欣然曰:“吾弗戏子,无所闻此雅官也。”
帝尧和帝舜都是大禹以前的人,比仪狄还要早,可见仪狄之前就有酒了。
至于最晚编成于西汉初年的《神农本草》已经载有酒的性味,如果相信此说,那么远在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就己经有酒了。
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复杂的事,单凭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仪狄再有能耐,首先发明造酒,似不大可能。
如果说,作为一位善酿美酒的匠人、大师,或是监督酿酒的官员,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 … ,终于酿出质地优良的酒醛,这还是可能的。
郭沫若提出“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旨酒”,这种说法似乎更可信。
1.3 杜康造酒
另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这种说法除了一些文人这样说以外,在民间特别流行,原因是旧时代的训蒙读本、唱本、宝卷、劝善书之类大都是这样说的。
杜康造酒的说法主要由于曹操的乐府诗《短歌行》提到“何以解优,惟有杜康”而流行。
在这里,杜康是酒的代名词,因此人们把姓杜名康的这个人当作了酿酒的祖师。
现代还有不少注释这首诗的人把杜康往释为最早酿酒者。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有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和杜康墓、杜康庙,当地流传着杜康造酒的传说。
据说杜康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当时,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人们开始耕地种粮食。
杜康受命管理生产和保存粮食,很负责任。
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但是由于没有仓库和科学的保管 … ,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全都因潮湿而霉坏了。
黄帝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令杜康专职负责粮食保管,如有霉坏,从重处罚。
杜康由一个负责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库保管,心里十分难过。
但他又想到螺祖、风后、仓领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
螺祖发明缫丝纺织,风后发明指南车,仓领发明文字。
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
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
此后,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的树干,里边已空了。
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里,也许就不会霉坏了。
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
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
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
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
开始他以为这些野兽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在睡大觉。
杜康一时弄不清是啥原因,还在纳闷,一头野猪醒了过来。
它一见来人,马上窜进树林去了。
紧接着,山羊、兔子也一只只醒来逃走了。
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
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 … 着什么。
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 … 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走不远就躺倒在地上了。
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
然后才详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 … 过的地方。
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
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出,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 … 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
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不由得也尝了一口。
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
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
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己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醒来后,杜康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去找黄帝。
黄帝听完报告,仔细品尝了杜康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
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
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
又命仓mi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
仓领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
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字取得好。
但是,稍有点古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杜这个姓是周朝才有的。
《通志·氏族》载:“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以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9韦氏,在周为唐杜氏。
成王灭唐,而封叔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
……”陶唐氏,可能是做陶的;御龙氏,据说是养龙的;系韦氏,看来是养猪的,9即猪。
周武王灭封建立周王朝,此时唐杜氏仍为一个独立的小国。
武王之子成王把弟弟封在唐,于是把唐杜国取消,唐杜氏迁走。
周宣王时,唐杜氏后代做官,称杜伯,为周宣王所诛,子孙逃亡至晋国,才以封地杜为姓。
因此。
如果存在杜康这样一个人,应该是春秋时代人,最早不会在周朝以前。
而确凿的历史记载,在周以前老早就有酒了,例如有名的夏莱王和殷封王,古书上都说他们有酒池糟丘;而甲骨文、金文里也已经有了“酒”字。
研究酒的学者认为,杜康可能是周秦间一个著名的酿酒家。
一提起杜康,人们就知道是讲酒。
写过《酒谱》一书的宋朝人窦革就是这样推论的。
这个推断大致可信。
假使今天有一个诗人写道:“何以解忧,惟有茅台。”人们也会懂得是借酒消愁之意,绝不可以也不会把茅台当作酒的发明地或发明人。
而在仪狄或杜康造酒说中,人们认为酒是大禹时代的仪狄和周代的杜康所造,故有“仪狄始作酒醪”、“少康作林酒”之说。
有传说称:杜康常把吃不完的剩饭倒在中空的桑树洞中,日久树洞中便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芬芳香味来,杜康由此受到启发,根据此原理酿出了酒。
西晋江统《酒浩》就此写道:
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日杜康。
有饭不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