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紹聽從了他的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可能就是袁紹了:
.
沮授,字不詳,廣平人。據《獻帝紀》記載,沮授「少有大志,多權略」,一度擔任冀州別駕,被舉薦為茂才,歷任兩次縣令。可見他其實是一個立志要有一番作為的人。
中平六年漢靈帝駕崩後不久,董卓進京主政,聽用周毖、伍瓊「任用善士」的建議,任命了一批世家知名人士出任州郡長官,其中韓馥被委任為冀州牧。在《後漢書袁紹傳》的記載中,沮授本是冀州牧韓馥的別駕,被任命為騎都尉。
韓馥這個人優柔寡斷「素性恇怯」,雖然佔據著冀州牧的位置,卻缺乏最起碼的野心和決斷力。當初平元年以討伐董卓為目的的關東義軍聯盟在曹操等人的運作之下悄然成立,並遙推袁紹為盟主的時候,韓馥其實是掌握著主動權的。因為袁紹當時正處在他的監禁之下。可是他非但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反而跑去問屬下的謀臣,說:「董卓和袁紹兩個人就要打起來,你看我們應該幫誰啊?」這位謀臣當即說道:「興兵為國,安問袁、董?」由此可見,韓馥其實是個沒主意的。一個領導沒主意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事是,自己沒主意還聽不進忠言。
初平二年,公孫瓚在袁紹的暗中邀請下攻打冀州。袁紹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兵不血刃的拿下冀州。他隨即派遣屬下去嚇唬韓馥,對韓馥說:「公孫瓚來了,你可怎麼辦啊?不如就把冀州交給車騎將軍袁紹吧!」韓馥經不起忽悠,就真的打算將冀州牧的位置讓給袁紹。可是韓馥的屬下們不同意,這其中就有沮授。史書記載,當時沮授和長史耿武、別駕閔純等人一同來勸阻韓馥,他們說道:「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柰何欲以州與之?」
這段話說的確實是實話。當時的袁紹還遠沒有形成氣候,沮授等人「立可餓殺」的斷言絕非空話,可惜韓馥不聽,並以「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的話反駁了眾人。然後就讓自己的兒子將冀州的印綬送去給了袁紹,將大好的機會拱手相讓。同時也斷送了自家人的身家前程。
袁紹接管冀州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請沮授,並「引沮授為別駕」向沮授請教天下大事。袁紹問沮授說道:「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歷世受寵,志竭力命,興復漢室。然齊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踐非范蠡無以存國。今欲與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將何以匡濟之乎?」袁紹這說的是自己的志向,他儼然以齊桓公和越王勾踐自居,彷彿已經是一方霸主的樣子。並且把沮授比作了自己的管仲或者是范蠡。
那麼沮授擔當得起范蠡和管仲這樣的人物嗎?
個人認為,擔得起!只看沮授怎麼回答袁紹的這句話就能夠看得出來。沮授說:「將軍弱冠登朝,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忠義奮發,單騎出奔,董卓懷懼,濟河而北,勃海稽服。擁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舉軍東向,則黃巾可埽;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師北首,則公孫必禽;震脅戎狄,則匈奴立定。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長安,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以此爭鋒,誰能御之!比及數年,其功不難。」
沮授這是為袁紹指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條路的關鍵點在於袁紹要先拿下「四州之地」然後在「擁百萬之眾」以後「迎大駕於長安」方可以號令天下。這其實就是後來曹操所走的路子。那麼沮授這一番話袁紹聽進去了嗎?史書記載當時袁紹聽了沮授的話大喜,然後說道:「此吾心也」並表授沮授為奮武將軍,讓他負責「監護諸將」。可以肯定,這是當時袁紹的真心話。袁紹也的確擁有這樣的志向,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自身實力的變化,這種想法發生了本質的改變。
興平二年,在李傕郭汜之亂的背景下,漢獻帝在楊奉董承的協助下東遷洛陽,並在曹陽遭遇慘敗。消息傳到冀州,沮授認為這是一個實現自己當年「迎大駕於長安,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的大好時機。於是沮授再次向袁紹提起自己的計劃,他對袁紹說道:「將軍累葉台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托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這段話可以說是當年沮授跟隨袁紹後所說計劃的一個升級版,其中「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的說法成為了古往今來,對三國爭霸形式中的一個通俗的範例式說法。堪稱袁紹版本的「隆中決策」。《後漢書》記載袁紹本來是要「將從其計」的,畢竟這是當年袁紹和沮授已經商量過的計劃。可是卻受到了袁紹另外兩個謀臣的阻止。這兩個人就是郭圖和淳于瓊。
沮授恐怕也是知道自己在袁紹心目中的地位遠不及郭圖淳于瓊,但還是希望做最後的爭取,所以說了一段極具失落的話,他說:「今迎朝廷,於義為得,於時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權不失幾,功不猒速,願其圖之。」袁紹或許也是聽出了沮授話中的失落感,於是找了個「帝立既非紹意」的借口拒絕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劃。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遷都許縣。袁紹徹底失去了挾天子的機會。
看沮授的故事其實是很鬱悶的,鬱悶的焦點就在於,袁紹一次次拒絕聽從沮授的正確見解,而一步步走上歧途。建安元年以後,沮授在不得志的情況下依然忠心的為袁紹出謀劃策,甚至在袁紹立嗣的問題上,沮授也不避嫌隙,提出了反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