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團」能帶多少人,相當於我軍什麼編製?原來這麼高啊!:
.
一提到抗日戰爭中的那些部隊,很多人可以對某些戰爭中的英雄故事朗朗上口,說某某團某某軍隊中某一位團長或排長有著非常英勇的表現,但是大家又知道嗎?那些在抗日戰爭中的部隊其實也有編製。
就像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獨立團這三個字,大家真正理解嗎?獨立團到底是什麼團?它相當於是什麼程度的編製?今天就和大家來解析一下關於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抗日戰爭有很多系列電影,比如說像《亮劍》,還有《我的團長我的團》,還有《永不消失的番號》等等。
這些電視劇從題材上反映了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但是卻從故事的情感上面,觸發了中華兒女堅強的品質和面對外來侵略者永不妥協的精神。
而擁有這類精神的中華兒女,有很多很多人,即便是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也依然會選擇抱團生活在一起,來抵抗外來侵略者。而在這抱團扎堆的起義中,就會從個人變成集體,由集體變成大的軍隊。而想要管理好軍隊的作戰素質,首先就要給軍隊做好編製工作。
但是先需要強調一下,中國古代不同的社會時期,對於軍隊的編製要求也不一樣,比如說像隋朝的時候,一個軍隊裡面100人就可以組成一個編隊了,20個隊的話就是一個團。其他的社會時期對於軍隊編製的要求也有不一樣的內容。
而重點在於抗日戰爭時期的編製,一般是定在33制度。意思也就是說10個人左右就可以定一個班了,就相當於是一個班長,可以管10個人左右。一個排長可以管三個班,一個連長可以管三個排,一個營長可以管三個連,一個團長可以管三個營。當然這是一個標準的編製。
一般像編製性質不太強的部隊,也的確在做著抗日工作,底下人都會叫指揮者為團長,每一場戰爭下來,可能部隊裡面就零零散散幾個人,卻有著團長的稱號,這主要是因為在每一場戰爭之後,團長都有義務繼續想方設法來擴充自己的隊伍,所以團長的名號要叫的靈活一點。
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團的規模大概是在3000人左右,最高時候可以上頂到6000人。後來紅軍內部編排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比如說第八路軍下面有三個師,其中115和120和129都是隸屬於第8路軍。但是隨著百姓們對於八路軍的信賴,也有很多人逐漸加入到八路軍的隊伍之中,這時候編製已經完全不夠用了,所以在沒有辦法管轄的情況之下,獨立團也就應運而生。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的是獨立團的團長,他可能不需要聽從師長級別的指揮,因為獨立團是隸屬於軍長的團。雖然獨立團名字叫起來很響,但是獨立團享受到的實際利益並不是很高。有時候軍餉根本沒有辦法顧及到獨立團,而是更偏向編製內部的軍隊人員。所以對比下來也就發現了獨立團是帽子很高的放羊者,編製內部的才更像是「親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