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历史事件简介(小岗村的前世今生):
现在网上质疑小岗村的 不少,但不少人对小岗村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一些人可能知道但装作不知道。
一、包产到户时小岗村是怎样的存在
只要是上网查查就不难知道:
新中国成立初,小岗有24户人家,与大严、小严合称大严村。
那时还没有小岗村这种叫法。
1955年,成立互助组时因地处岗地起名小岗互助组。小岗由此得名。
1978年末,小岗为梨园公社严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小岗有村民20户,115人,可分的地有304亩。
有些人说小岗村人每人4亩多良田,实际是怎样的?
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属丘陵地,土地高低不平,落差最大达3米。小岗村地势西高东低,西面是一片不高的岗丘,东南是呈梯状分布的冲积地。冲积地一般多为水田。岗丘的土质属盐碱地。
这就符合常理了,我国平均每人1.5亩耕地,我们鲁西北也差不多,内地只要是地多的地方,不是丘陵地就是盐碱地,不然不会村稀人少。
可见小岗村包产到户的时候只是个自然村,只是严岗大队的一个生产队,所以此时小岗村没有自主权,也不能利用自己的名声发展。
二、1993年小岗村成为行政村,也曾为发展集体经济努力过。
1993年,小岗队与大严队组合并成立小岗村,合并后的小岗村才是一个真正村子(行政村),才有了独立发展的可能。
1993年,小岗村成立“小岗村农业实业总公司”,严宏昌任法人代表、总经理,相继引进了不少项目,办面粉厂、铜线厂、食用油厂等等,但小溪河镇很快强行收走了管理权,“镇上都没有工业企业,你村里办什么厂啊?”之后,凤阳县还曾以小岗村的名义向国家申请建立了一个工业园,但工业园根本不在小岗村。。。
一次次的挫折,使严宏昌逐渐打消创业的念头,“打好小岗这张牌”是当地政府的口号,其实也就是把“小岗村”作为梧桐树,但招来的凤凰不属于小岗,只是小岗村的土地却逐渐被企业圈走了。
三、沈浩想改变小岗村,但遇到了阻力,可这阻力并不完全是小岗村。
大多数人都知道沈浩对小岗村的评价:“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五年不富裕”。
这是实情,但沈浩肯定也知道,要想使小岗村富裕起来,只靠种地怎么也解决不了,要发展工业。
很多人把沈浩带领小岗村的村干部到南街村、大寨等地参观 ,解读为重走大集体。
其实未必,沈浩的真实目的是看看如何发展工业。
没有工业一是小岗村富不了,再就是没有工业解决富裕劳力的就业问题,集体化道路根本走不通。
不论是南街村还是大寨,都是先发展起来工业 ,才能整合土地。
2004年,沈浩到小岗村任职
2008年,严岗村、石马村合并到小岗村,属小溪河镇。
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因忘我工作,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一次次合并,其实原来搞包产到户的小岗村人,在合并后的小岗村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少:
户数:原来20户 现在940户
人口:原来115人 现在4173人
耕地:原来304亩 现在14500亩
这些合并是当地政府为了更好的打好“小岗村这张牌”,而采取的措施,这些都不是沈浩能左右的,从小岗村的发展来看,沈浩也无法改变当地政府的发展策略。
第一书记沈浩生前曾提起出一本书的念头,要把自己在小岗这几年的心路历程说一说。
他还说,“在小岗有些事情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例子:据说沈浩去世的头一天,因为县里征用小岗村4300亩耕地的事和县领导闹得很僵,沈浩作为小岗村的第一书记,肯定为小岗村的未来着想,但他的努力往往和地方政府产生矛盾,有村民认为,沈浩这天喝了很多闷酒,第二天被人发现去世了。
有些借质疑小岗村,否定包产到户政策的人,说沈浩是被小岗村的村民气死的,这些人指的是十八户当初搞包产到户的农民,但沈浩挂职时,小岗村已不是原来的小岗村了,而且沈浩去世的头一年,小岗村又和几个村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