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李陵为何会投降匈奴):
公元前一世纪初,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在塞北草原上,大批的匈奴骑兵挥舞着马刀,追逐着一群衣衫褴褛的汉军士兵,将他们包围,嘴里喊道“李陵,韩延年赶紧投降”,李陵长叹一声,投剑于地,韩延年战死。
至此,李陵所率领的五千精锐步兵,在出塞之后,浚稽山之战,几乎全军覆没。主将李陵投降(原因先不论),副将韩延年战死。只有四百残兵逃回了关内,伤亡超过百分之九十,可谓惨烈。
李陵作为事件的主人公,是英雄,还是狗熊?是爱国志士,还是叛徒?是身负冤曲,还是咎由自取?
李陵出身将门,他的祖先,是秦朝的名将李信,在秦始皇灭燕的战争中,斩获了燕太子丹的首级。此后李氏世代学习骑射。李陵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李陵是由李广带大的。他是一个遗腹子,出生的时候父亲李当户已经去世了,所以是由祖父李广抚养的。可以想像,他对祖父李广是有着深厚的感情。
李广年轻的时候就选拔成了皇帝的卫队,受到汉文帝的欣赏,认为他如果在乱世,封万户侯很容易。“使子遇高皇帝时,万户侯何足道”。
七国之乱,李广参与平叛,按常理他应该封侯的。但是他竟然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信,毫无纪律,私交诸侯,结果反而没有封赏。
汉武帝的时候,李广做了未央宫的卫尉,也就是皇帝的卫队长。尽管李广没有封侯,但他的职位,他的名声,已经很大了。
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李广长期作为边郡的太守,匈奴对他很是忌惮。因此,李广可以说是一位享誉中外的名将了。
然而李广最终却是壮志未酬,含恨而终。
汉武帝信赖的是他的外戚,卫青和霍去病。漠北决战,汉武帝动员了空前的大军,要越过大漠,在漠北与单于决战。明眼人都知道这场战役的重要性。李广与匈奴作战半生,极力请战作前锋,但是卫青却不给他机会,卫青想让自己的死党公孙敖立功。作为大将军的卫青,在分配各军的行军路线时,让李广负责道路曲折,水草缺乏的那一路。结果李广因此缺席了漠北决战,不仅没有战功,还要接受军事审判。悲愤的李广选择了自杀。他此前一定是已经忍了很久,但终于不想再忍了,以死抗议受到的不公。
李广死于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那一年,李陵此时应该有十几岁了,但不到二十岁,因为二十岁成年的话,他肯定已经从军了。二十年后的浚稽山之战,李陵的年龄应该在三十几岁。
李陵由祖父抚养长大,祖父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李广一生没有封侯,引为遗憾。甚至整个李氏家族在李广这一支中,都没有人封侯。这无疑影响到了李陵的人生选择。他想实现祖父未竟的愿望,他很努力。司马迁和他很熟,说他“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李陵的简历,做过羽林军的军官,也曾经率领几百骑兵出塞侦察。在汉武帝派小舅子李广利讨伐大宛的汗血宝马战争中,李陵曾经奉命带五个团(五校)的兵力去支援,但并没有参与战斗,因为李广利已经班师,李陵后来只是带了一部分人出关去接应。
李陵的主要工作,是在河西走廊训练兵马。其中就有他引以为傲的五千精锐步兵。也可见,李陵缺少实战经验。他毕竟还是太年轻了,汉武帝也没有会给他机会。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他的小舅子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天山攻打匈奴的右贤王部,前期很顺利,但是随后被匈奴大军反击。为了减轻李广利的压力,吸引匈奴人的兵力,汉武帝派李陵率所属的五千步兵出居延塞,到浚稽山一带扎营,相机行事。浚稽山,在匈奴王庭的西南方。介于单于庭和天山之间。
一开始,汉武帝只是想让李陵给李广利打下手,负责后勤辎重。但是李陵不愿意负责辎重粮草。他自告奋勇,夸下海口,说自己的部下战斗力强,可以以少击众,打到单于的王庭。
三十多岁的李陵,一直在后方练兵,他很想领军作战,很想建功立业了。然而,汉武帝从来没有考虑过给李陵机会。安排给李陵的工作,要么是接应,要么是后勤。没有什么好差使。
李广利前线吃紧,汉武帝让李陵率领步兵策应,其实是炮灰。而李陵还不自知。他实在是想立功想疯了!
而且汉武帝怕李陵偷工减料,还要求李陵到达指定位置以后,立即写工作报告,汇报其行动位置。说到底,是不信任李陵!
李陵到达浚稽山后,遇到了单于的三万骑兵。此时的李陵还没有意识到危险,或许他本来就是来求战立功的。
李陵让盾牌兵和长枪兵前行,弓弩兵后行。匈奴骑兵见李陵人少,向前冲锋,弓弩兵在前面的盾牌兵与长枪兵的保护下,千弩俱发,匈奴骑兵应声而倒,造成大量杀伤。匈奴单于大惊。急招左右大军会合,总兵力达到了八万余人。对李陵的五千步兵造成了绝对的优势。至此,李陵意识到了危险,开始向南撤退,可是,在野战状态下,没有坚固阵地的保护,步兵哪里跑得过骑兵呢?又如何抵抗骑兵的冲锋呢?他唯一的依赖,就是弓弩,然而,弓弩有用尽的那一天。尤其是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一天消耗五十万支箭,靠双腿,如何能走到关内?
如果李陵一开始就且战且退,也许不会引起单于的注意,即使引起注意,也有机会能退到关内。但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了。
李陵在退到离居延塞还有百余里的地方,弹尽援绝,他选择了投降。他的副将韩延年战死沙场。
李陵没有战死,这让汉武帝很愤怒。他希望李陵殉国。他并不了解李陵,不了解李陵的志向,李陵的能力,李陵的苦衷。他根本不看重,也不珍惜李陵。
假如没有司马迁,李陵或许只是历史上无数败军之将中的一个了。但是司马迁极力夸赞李陵,为李陵的人品和能力背书。这才让李陵的形象高大起来,不再只是一个投降了的败军之将。司马迁相信,李陵投降,是有苦衷的,不得已的,是想找机会再报效大汉朝。
然而这是基于信任。汉武帝对李陵并不熟,有的只是猜疑和利用。
第二年,汉武帝听说李陵帮匈奴人训练士兵后,一怒之下,将李陵满门抄斩。他连复核一下都没有。后来才知道,训练的人是李绪,不是李陵。但是这一举动让李陵绝了望。或许李陵是真的有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希望忍辱负重,暂时投降匈奴,再寻机报效大汉朝,但是汉武帝不给他机会。
此后的李陵,又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是他早已不姓李了。汉昭帝时,李陵曾经的朋友上官桀,霍光掌权,汉朝的使者劝李陵归国,他平静地说,“归易耳,但我已胡服”,然后又坚决地说“丈夫不能再辱”。对他来讲,家人的死是永远无法抹去的痛苦。
李陵的悲剧,一方面是李陵自己太年轻,心浮气躁,急于建功立业,在不利的情况下出兵,他都没有看清自己在汉武帝眼中的份量和地位。另一方面,汉武帝本人无情,让一位杰出的将领去做炮灰,或者他本人也未必觉得李陵有多杰出,那又是不能知人善用了。
和李陵相对应的是霍光,两人年纪相仿,关系亲近。霍光的背景和关系,是李陵无法比拟的,他是霍去病的弟弟,但是他的工作,做奉车都尉二十多年,在汉武帝身边,职位不算太显赫,但是霍光谨小慎微,比李陵沉得住气,最终成为汉武帝的托顾重臣。
等待和忍耐,是高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