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是怎么灭亡的(三国吴国被哪个国家灭了):
西晋灭吴之战是三国的最后一战,西晋六路大军水陆并进,一举灭亡了割据江东五十余年的东吴政权,使得自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以来百年战乱与三国鼎立的纷争局面宣告平定,天下终于又重归一统了。
但西晋灭吴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坐拥长江天险、拥有二十万大军、统治江东半个多世纪的东吴政权,在西晋王朝的一击之下,仅仅坚持了四个多月就冰消瓦解了呢?
首先是外部原因。西晋灭吴之战其实已经发生过一次决战预演了,那就是西陵之战,主角是晋国的主帅车骑将军羊祜与东吴的大都督陆抗。当时东吴镇守重镇西陵的步氏家族叛变投降西晋,这让东吴的上游形势骤然紧张。战略大师羊祜敏锐的意识到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如果能顺利抓住说不定就能一举覆灭东吴。
羊祜当即决定,派遣徐胤从上游蜀地顺江而下,直取西陵的上游。同时派遣杨肇率领2万多人驰援西陵的步家,步家在西陵同样经营了四十年,根深蒂固,应该可以抵挡陆抗争取到足够的时间。羊祜本人则率领5万大军直扑西陵下游的重镇江陵。依靠兵力优势,羊祜打造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局面:如果陆抗继续攻打西陵那么江陵空虚,一旦江陵失守西陵将成为飞地,且被上下两面包围。如果陆抗回援江陵,那么西陵就会稳稳被西晋接收。要是吴军分兵两路,本来东吴就只有3万军队,兵力处于劣势,再进行分兵结果可能西陵、江陵两镇都失手。当时吴军内部讨论最稳妥的方法是,主动放弃西陵,退守江陵,以3万人马抵挡羊祜的5万军队,完全可以守得住。至于守住后能不能再去收复西陵,就只有天知道了。
但陆抗却打出了顶级将领才有的逆天操作,他先是泄洪延缓了羊祜的进军时间,然后利用时间差主动出击打爆了杨肇的援军,然后攻入西陵,夷灭步氏三族。羊祜见西陵已经易手,杨肇一路又已经战败,就选择了撤退。这一战,陆抗完胜,但却暴露出了东吴兵力不足,面对晋军多点开花只能疲于奔命的战略被动。
西陵之战后,晋吴双方都进行了复盘。羊祜认为之所以东吴此时还能抵抗,就在于西晋的军力优势还不够明显,如果兵力能更多,上游从益州来的军队能更加强大,再顺江东下,东吴将无力抵抗。于是,继任益州刺史王濬就在上游疯狂造了七年船,打造了一支七八万人庞大的水军。东吴这边,陆抗也意识到了兵力不足的缺陷,需要继续增兵。用3万军队能打赢8万敌人,整个东吴这边只有陆抗自己可以做到,但他一死,东吴就没什么还手的余地了。
事实也是如此,陆抗死后,东吴既没有在上游补充兵力,也没有任命继任的大都督,而是让陆抗的几个儿子分别领兵,结果在事实上反而分化了上游的军事力量。结果就是西晋六路齐进,东吴军队顾此失彼被分别击破,当王濬的大军顺流而下时,一个月就把西陵、将领全部攻破,此后大军顺流而下,直攻入建业。
其次是东吴的内部原因。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为人极为残暴,暴虐统治,这让东吴的内部离心离德。尤其是在最后的中流砥柱陆抗死后,孙皓畏惧上游统帅,不再设置大都督,导致各地的小督们各自为战,被分别击破。像陆抗的儿子陆晏、陆景既不投降西晋,也不与东吴其余的荆州军队配合,战死殉国。丞相张悌等虽然忠诚,也愿意作战,但也是只关心自己怎么死,并不关心吴国怎么守。换句话说,他们都知道东吴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只是吴郡陆氏作为江东支柱、张悌年幼就被诸葛丞相赏识,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一死不负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