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号航母购买历史真相(辽宁号航母购买和运回全过程):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总长约1.8万多公里。在清朝末期,欧洲列强正是看到我们“有海无防”,肆无忌惮的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国门,从而拉开百年屈辱的序幕。
如此漫长的海岸线,用什么来保卫?仅靠岸基火力显然不够,历史已经给出最好的答案。伟人一锤定音:“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然而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条件不够,再加上某些国家的封锁,诸多困难摆在面前。直到1974年西沙海战爆发时,我海军能够投入的,还只是几艘吨位很小的猎潜艇、护卫艇及扫雷艇,甚至比南越海军的数艘美军淘汰舰船也颇有不如。
虽然通过我海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灵活战术,最终赢得了战斗,但胜利来得殊为不易。战士们的生命是宝贵的,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必须在装备上取得长足进步。
二战时期美国在太平洋战场,通过航母集群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航母舰载机的空中优势,传统的重炮巨舰显得脆弱不堪,拥有航母也因此成为海上强国的标志。
然而航母的“高门槛”令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至今拥有航母的国家仍是寥寥无几:
一、造价高。以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为例,上世纪建造一艘需要40亿美元,如今已超过百亿美元。
二、维护运行费用高。光是平时的维修保养费对于一个普通国家,都无异于天文数字,即使下狠心买一艘,到后来也会出现“买得起用不起”的窘况。
三、搭载舰载机花费巨大。一架舰载机动辄数千万美元,随便配几十架,又是几十亿美元。
四、集群编队。光有孤零零的航母飘荡在海上,等于是敌方的活靶子,必须有护卫舰、驱逐舰、补给舰等组成航母编队,安全才能得到保障,这又是一笔高昂的费用。
五、航母自身的科技要求。航母并非是个空壳子,其中配备着各种先进精密的电子系统,即使有钱也未必造得出来。
由此可见,航母集群建立在强大经济实力和科技后盾的基础之上,缺一不可。
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曾经执掌航母技术之牛耳,相比之下,美国更为领先。前苏因为舰载机处于弱势,且无法配备如美国那般的护航舰队,不得已牺牲航母舰载机数量,转而加强航母自身攻击能力,如增加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系统,这无疑有悖现代航母发展潮流,不过搭配得当,也能勉强取得抗衡均势。
1991年前苏分解,停泊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的“瓦良格号”航母,引起多方关注。由于财政困难,完成度已达七成的“瓦良格”号,只能半途而废,被长期闲置于黑海岸边。
在此之前,我国某公司曾出于商业目的,购入“明斯克”号航母,停泊在深圳盐田大鹏湾,被改造成水上娱乐项目。
“瓦良格”号同样引起香港某集团的兴趣,打算将这艘庞然大物运回国内,进行类似的商业开发。除了该集团,另有其他国外买家表示购买意向,但均以失败告终。
我方人员想出个好主意:“乌克兰人不是爱喝酒吗?我们还是投其所好。”于是一行人带着50多瓶“二锅头”高度白酒,前往乌克兰。通过一番精彩的“白酒攻势”,成功赢得乌方好感。1998年,“瓦良格号”启程回国。
不想还是出了岔子,黑海仅一个出口,那就是土耳其海峡,只有经该海峡过地中海,才能进入大西洋,别无他途(在美国操纵下,苏伊士运河不对瓦良格开放)。
对于“瓦良格号”,美国特别上心,如果将之用作军事用途,那美国舰队在南海横冲直撞的场面,或许将成为历史,这种失去掌控的无力感,是其绝不愿面对的结果。
在美国压力下,土耳其对瓦良格号设置了诸多障碍,理由是该舰过于巨大,且自身没有动力,只能靠拖船拖拽前行,容易对狭窄的土耳其海峡造成威胁。
怎么办,想法子呗。土耳其是个独立国家,利益面前谁都不能免俗,“待价而沽”用在此处特别恰当,哪边开的价码高就倾向哪边。
谈判过程艰辛而漫长,经过多轮磋商,土耳其没能抵住优厚条件的诱惑,比如经济援助、对土开放旅游市场、支付十亿美元保证金等,最终大手一挥同意放行。
好事多磨,2001年,拖船拉着瓦良格号,刚出土耳其海峡,进入爱琴海海域,便遭遇一场特大风暴,牵引钢缆被吹断,失控的瓦良格号在大海上四处漂流,最后停在希腊海域。
在希腊的大力帮助下,瓦良格号重回轨道,一路经地中海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而后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再经马六甲穿越南海,顺着中国东海岸直行向北,最后停入大连港。此时已是2002年3月,距离瓦良格号启航已经过去三年多。
辽宁号航母
2005年,瓦良格号拖入大连造船厂进行改装及完善,直到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交付海军,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