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年三个季度(孔子说的一年三季是啥意思):
众所周知,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是,在《子贡问时》这个故事里,孔子却讲“一年只有三季”,当然,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的杜撰,目的是讲不要与无知的人讲道理,我们先看故事的原文,即:
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 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也就是说,有一天,有人跟子贡争论,一年到底是三季还是四季?子贡讲一年有四季,另一个人讲一年只有三季,两人争论不休,孔子没办法,只好出来讲道“一年只有三季”,于是解决了这场争论。
子贡不解,于是孔子解释道:那个人就像田间的“蚱尔”一样,在春季出生,历经夏季,然后在秋季死去,从来没有见过什么是冬季,所以,无论你如何描述冬季的情景,他也不可能知道,不如顺着他讲“他能够理解的事情”更好。
而这正是为什么孔子讲“一年只有三季”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在历代以来的经典当中,也随处可见,如在《庄子·外篇·秋水》就曾讲到,即: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意思是说,庄子同样认为,长年一直呆在井里的青蛙,不可能理解得了大海的模样;一生只活在夏季的虫子当然也不可能理解得了冬季的状况,正所谓“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理解“自己思维能力之外的事情”,就好比一直呆在鱼缸里的鱼,无法了知池塘中或海洋中的鱼的世界一样,当然,更不能理解人类世界一样。
甚至可以说,每一种动物或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无论你如何地博学与聪明,都无法理解超出自己能够理解范围之外的事,为什么?因为超出理解范围,也就意味着超出认知之外,如在《论语》中,当弟子们问有关于“死”或者“鬼神”这一类问题时,孔子往往都会避而不答,即:
“未知生,焉知死”
“敬鬼神而远之”
进一步地说,孔子之所以对于这一类问题避而不答,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些问题事实上已经超出人们的认知之外,无法回答,或者说,就算是回答,人们也无法理解,不如避而不谈。
所以,孔子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其实跟他的智慧无关,甚至可以说,在他的认识里,他宁愿把自己的精力与智慧放到力所能及的事之上,而不是去探讨那些能力之外的事。
正是有鉴于此,孔子才跟那个讲“一年只有三季”。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庄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