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1080超清版,长安十二时辰未删减版:
《长安十二时辰》,会员版大结局了!!!!(请注意,前方有剧透!)
没有烂尾!8.6分还是值得的!
就是苦了我们这群专门去看了原著的人……
谁能想到都没派上用场呢!!
害,我的老实人徐宾啊,你怎么就滴这么深呢!
你咋就能这么聪明,把每个人都玩弄于股掌间呢!
你咋就单单对张小敬一往情深呢!!!#相敬如宾是真的!#
一想到我们追了一个月的剧,对剧中的人来说,只是生命中的一天而已,追剧结束后的空虚感,就扑面而来!!
以后想多感受感受大唐长安的华美,就只能二刷惹!
和剧情、美术一样热度很高的,是《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考据…..
一刷微博,都是什么唐朝美食考啊、服饰风格啊、建筑型制啊……….
感觉这剧播完后,全员都被逼成了唐朝历史考据党……
前段时间我还看了美术指导金杨的演讲,真的是感觉到幕后团队的用心了——
根据文献记载,唐朝的街道达到了15米宽,非常地笔直,两边的房屋并不高,其实就是一层为主,两边还有水渠,建造得非常规矩。
剧组在置景的时候,连街道沟渠的长宽都考据了!!
当然,美术好是好的,但!
毕竟是部 剧嘛……
张小敬毕竟要在24小时内解救长安,如果每事每物都和唐长安城一摸一样,那可是办不了案的。
你想,为什么美剧《反恐24小时》那么有紧张感紧迫感?
正是因为人家有手机有gps,一得到消息,剧情就一下子有了进展▼▼▼
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动剧情,《长安十二时辰》也做了很多 设计,堪称唐朝版“黑科技”
信息量太大,让我一条一条说——
大案牍术+徐宾项链:大数据和检索系统
大案牍术,在剧里简直被渲染得神乎其神。
之一集就交待,张小敬是徐宾通过大案牍术选出来的(虽然后来证实是徐宾有意为之)▼▼▼
大案牍术,它能够根据数字推测真相,预测未来▼▼▼
辅佐大事▼▼▼
大案牍术当然是 虚构的,但是看到这里,已经有点像现在讲的互联 大数据、算法推算的意思了▼▼▼
那么,这种类似的数据统计和收集,在唐代到底有没有?
从徐宾的这句话:“…..以人丁数字为计…..”来看▼▼▼
大案牍术,其实有点类似古代的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属于“无与伦比而完备”的top水准。作为控制人口、征调赋役的基本手段,形成于春秋战国,历来受到者的高度重视。
那么,户口登记的书写载体最早是啥呢?
——木牍。
比如2005年湖南里耶北护城壕出土的秦国迁陵县南阳里户版,是目前学界所见最早的户籍。
不仅有类似现在的一样,一家人的户籍信息都写在一块木牍上▼▼▼
△截图 《如果国宝会说话》
也有现在的功能,一个人的性别、身高、样貌肤色,都记载得很清楚▼▼▼
到了唐代,户口登记和户籍核查制度更是达到了顶峰,十分严苛。
户籍编造时间每三年一次,内容十分详细,如果谎报,要被判刑。
流程是这样的:
你得把一家人的年龄、相貌、是否、家里几头牛几匹马、几亩地到“里正”处报道(“里正”,类似现在的街道办事处主任)里正严格核查后,编成“计帐”,一式三份州、县核实,各留一份上报“尚书省”一份。
△《唐开元十年(722)沙州县悬泉乡籍》第二片
有了户籍之后,你想要出去,看看这个世界?
对不起,得先去找里正开介绍信!!!
介绍信即“公验”或者称为“过所”。写清过关多少人,年龄性别身份,多少行李动物。过关的时候,守卫必须要查看每个人的“公验”,没有问题才放你走。
那我们再看看剧里面的“大案牍术”,
有相貌资料▼▼▼
有户口资料▼▼▼
有过关记录▼▼▼
你别说,这些唐代的户籍文书里,还真都有。
但,没有那么神乎其神啦,剧中还没个几分钟徐宾就带人查到资料了
毕竟,直到宋仁宗时期的江南西路转运使周湛,才创立了比较先进的检索法,“千字文架格法”——
对文书档案进行分类,同一档案用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为号,然后再用时间顺序为次进行排列。
△山海关总兵库景区内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架阁库,即档案馆,可惜现在落败
历史上像徐宾这样的“档案”兼“算法程序员”,工作可是苦逼滴狠…..
靖安司这样有这么多数据兼检索官?
不存在的!宋朝六部架阁库仅设置4名架阁官……
(数字参考自《宋代架阁官考索》)
像徐宾脖子上那样的人脑实时检索项链?▼▼
更不存在的!
但徐宾所致力于的“新竹造纸”▼▼▼
当时还真有。
唐代广泛传播,而徒又非常讲究抄写,就推动了当时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到,竹纸的年代不会晚于唐代中叶,并且可能最早出现在气候暖湿、盛产竹类的广东。
△现在的杭州富阳还有类似竹纸
那么这里,我必须再吹一下徐宾!!!
又会造纸又会大数据算法推算,文理兼备,靖安司之一学术男!
望楼+密码灯箱:唐朝5G技术
《长安十二时辰》里 传递系统,也特别。
先是每三百步就设置一望楼,不仅有武侯实时监视▼▼▼
还可以运用密码灯箱及时传递信息▼▼▼
必要时,还能投掷狼烟进行gps,指导张小敬跑酷▼▼▼
这在真实的唐代,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当时长安城内是否有这种望楼?
嗯,是有高楼,但绝对没有电视剧里数量这么多,功能也比较单一。
也不叫“望楼”,叫“旗亭”,或称“市楼”,是长安城东市、西市中的固定建筑。
旗亭在汉朝时就有,因上立有旗子所以得名,通常悬有大鼓,可以市场开闭,可看作元明清的前身。
△东汉“市井图”画像砖
东汉张衡在其《西京赋》中形容长安城里市场繁盛的状况时说:
廊开九市, 通圜带阓, 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前面我等啊等……一直没等到剧里有“市楼”的画面,没想到在大结局遇上了!
还是重头戏场所!!
另外,在唐长安城的四个角,也有高高的瞭望楼,作为城坊使用。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望楼在传递信息的时候,通常伴有鼓声▼▼▼
击鼓的确是唐代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即“街鼓”制度。设置在长安城中最重要的六条大街上。
but,传达方向是单向的,传达 也很简单:
时间和。它是京城城门、皇城、宫城城门、坊门开启和关闭的标志。街鼓一响,该上班上班,该出摊出摊,该回家回家。
还记得 失踪后,右相的这一句么:“西市开市鼓响起,便是长安新的一日。”
他巴不得这鼓声早点响起呢…….
哦,对了,在“街鼓”此之前,这种信息的传递主要靠在沿街大喊
每至晨幕,京城诸街,皆遣人传呼警众。
至于信息追踪,剧里还有个重要的“黑科技”——细犬▼▼▼
不过据资深养犬 友说,细犬是跑狗,以速度快善追猎出名。并不是嗅觉猎犬,无法像剧集里面那样追寻犯人。
#此点存疑,欢迎专业人士探讨#
可见古代 传递和追踪是很落后的,如果完全按照史实来拍,按剧里这么大 量和工作量——
起码要改名《长安十二年》……
舆图+沙盘:大数据信息可视化
剧中,望楼收集到 ,还可以进行数据可视化。
体现在舆图▼▼▼
和沙盘上▼▼▼
舆图和沙盘,这可能是唐代历史上真正能从技术层面实现的“黑科技”。
早在汉代,我国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幅绘制在帛上的,地图绘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绘制时间为公元前168年
而晋朝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的理论,更是在唐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贾耽制《海内华夷图》,已经用上了比例尺、分色等制图技术。
所以,唐长安是有绘制出舆图和制造沙盘的技术滴。
△图 《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
ps:想见舆图和沙盘实物的,西安博物馆有同款!!
对了,说到信息,还得提一嘴剧里出现的“信息加密系统”——算筹代码。
“福尔摩参”靠这种代码,出了徐宾加密的“上元灯节 杀太子” 。
不过“算筹”在历史上,只不过是在算盘发明之前,一种重要计算工具而已啦,起不到信息加密的作用。
我简单科普一下:
算筹的计数法遵循十进位制,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1-99的数目。
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空着。
计时器+火闹钟:天然无污染型闹钟
既然片名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那么时间,自然是这部剧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比如每集开头的日晷▼▼▼
但我主要想说说剧里庞灵博士的报时装置▼▼▼
庞灵博士作为台词最单一的角色,日常就是死死盯着刻度尺,敲鼓鼓,报报时……….#这个角色是副导演客串的哈哈哈哈#▼▼▼
真实的唐朝有这样的计时器吗?
有的,名叫“漏刻”。
漏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早期的漏刻,简单地说就是底部带有一个泄水小孔的容器,水滴漏的速度是恒定的,漏完一壶差不多是一刻钟。
△将一根刻划有时刻标记的木条或竹竿竖入壶内,通过察看壶内木条被水面浸淹的部位,然后根据木条、竹竿上的时刻标记,就可方便地读出时刻。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这个漏刻,采用的原理是后来人们改进的“浮箭法”▼▼▼
最下面是受水壶,上面的鸟、、胡人提壶都是供水壶。
受水壶承接由供水壶流下的水,安在箭舟上的箭尺随着壶内水位的上升随之上浮,庞博士就可以凭借浮上来的刻度线来读取时间。
不明白的,我来画张图示意下▼▼▼
当然,唐代的漏刻肯定是没有这么精美的,一般都是用铜壶制成,哪怕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现的元代实物▼▼▼
emmmmm,外观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哈哈哈哈。
更不用说,剧中的漏刻,还是超级加强版,有六个不同的刻度尺(类似我们现在有24小时和12小时)▼▼▼
至于这个的外型,美术组可能参考自宋代燕肃发明的“燕肃漏”▼▼▼
说完漏刻,再说说剧里出现的火闹钟▼▼▼
每隔一段时间,香挂线,金属球会落下发出清脆的“提示音”,具有倒计时功能▼▼▼
虽然这火闹钟的“龙”的外形,的确 唐代文物鎏金走龙▼▼▼
但以龙为外形的火闹钟,即“龙舟香漏”,到宋元时期才有。
2012年的时候,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曾展示过复原成功的“龙舟香漏”模型▼▼▼
包括剧中“闹火钟”所用的线香,也是唐代之后才有的。
伏火雷:穿越的石油
最后来说说这剧里最的300桶伏火雷▼▼▼
剧里的伏火雷其实就是石油,但“石油”这一称呼是宋代沈括命名的,隋唐时的确称之为“石脂(水)”。
但,真有将石油用于军事的吗?
还真有
历史上较早把石油作为战争武器的记载,是北周同的一次战役。
唐朝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 十一月,进犯军事重镇酒泉古城。北周将士把大量石油浇在城墙外边,并在敌人攻城时泼洒石油,引燃火种,攻城敌兵和器械,无数兵将葬身火海,酒泉城免去一场灭顶之灾。
和“伏火雷”还类似的是,在唐朝末年,已经用于军事,把制成球形,缚在箭头附近,点着引线后发去,当时叫做“飞火”。
so,狼卫的确可以用石油制造“”,但机智的我还是发现了个bug——
徐宾说:石油可以作为“延洲墨”的原料运进关内▼▼▼
历史石油制墨,是宋代沈括的发明专利,在当时久负盛名。
沈括曾于1080年至1082年任延路经略使,对延安、一带的石油进行了亲自考察,他在《梦溪笔谈》中写到:
石油“……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 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沈括首创的用石油烟煤的墨,被称为“延洲石液”,也就是徐宾所提的“延州石墨”……….
这,也算是穿越了吧!
OK,《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黑科技”盘点差不多了,虽然这篇一直在挑bug哈哈哈哈,但不得不承认!
这部剧的美术还是超级的!
用心到连望楼上的灯箱他们都亲自设计了一套密码系统…….
感觉这部剧之后,不仅被练成了一个认真的唐朝历史考据党,对电视剧的美术水平的口味都被养刁了…….
你叫我以后还怎么将就!!
以上就是与长安十二时辰1080超清版相关内容,是关于石油的分享。看完长安十二时辰未删减版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