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和翁同龢都曾被罷官,但李鴻章能東山再起翁同龢卻一蹶不振:
.
李鴻章和翁同龢是清末政治大舞台上的一對老冤家,二人政治生涯中,都曾經歷過被褫奪職務的遭遇,之所以之後李鴻章可以捲土重來,而翁同龢卻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主要原因在於兩點。
首先是二人被革職的緣由,以及所受的革職處分不同
李鴻章被革職的事件,發生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11月,原因是甲午戰局潰敗,作為主管北洋軍務的大臣,李鴻章必須要拉出來負責。不過因為清王朝中央也明白,當時在前敵作戰仍然需要李鴻章統御北洋前敵軍隊拚命,所以當時對李鴻章的處理其實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具體給李鴻章的處分是「革職留任,摘去頂戴」,即官職免了,但是所主管的工作仍要負責繼續去做,其實是「以觀後效」的意思。隨後不久,因為甲午戰局惡化,清王朝中央決定向日本求和,選定李鴻章為講和大臣,旋即把李鴻章之前所受的處分一股腦全部勾銷,李鴻章就此重新翻身。在辦理完馬關議和後,因為講和有功,李鴻章後來又被任命入閣辦事,最後官至督辦政務大臣,署總理外務部。
而翁同龢被革職的事情則比較嚴重,發生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緣由非常簡單,即不合君心,不對皇帝的胃口,而且和皇帝辯論時,居然流露出狂悖情狀。對翁同龢的處分也比李鴻章嚴厲得多,當初李鴻章的處理是「革職留任」,雖然革職了,但是留了個「留任」作為台階。而對翁同龢的處理決定,則是「開缺回籍」,即開除回老家,這其實宣告了翁同龢政治生命的完結,沒有絲毫的餘地。
其次,則關係到二人的政治站隊的問題
中國古諺雲,朝中無人莫做官,在封建時代,要當好官員,必須要有堅實的靠山背景。對於李鴻章、翁同龢這類清王朝的高官來說,位置穩不穩,一方面依靠政績和能力,而更多要依靠政治站隊和總後台硬不硬。
眾所周知,李鴻章和翁同龢,一屬後黨,一屬帝黨,即分別站隊在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一邊。帝黨、後黨在甲午戰爭之後的爭鬥日趨表面化,乃至有水火不容之勢。
作為王朝大政治環境下的官員,李鴻章、翁同龢能否站得住腳,首先要看自己能否得到後台大靠山的力挺。甲午戰爭中,李鴻章儘管被革職留任,但是慈禧太后對其仍極為看重依賴,到了甲午戰後,依然被慈禧太后視作柱國依靠,所以其政治人生善始善終。
而翁同龢就不一樣,有自我找死的成分在內,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帝師,早在光緒帝幼年,翁同龢就開始教導這位皇帝學生,據說二人有深厚的師生感情,光緒帝的三觀也很大程度上受了翁同龢的影響。此後,翁同龢對於光緒帝是力挺的態度,極力擁戴、維護君權。但要命的是,到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對翁同龢的那套政治理念漸漸有厭煩的態度,而光緒對梁啟超等新銳激進的維新變法思想感了興趣。本就有失勢趨勢的翁同龢不自知,在這種環境下,每每在皇帝面前對維新變法思想表示出不贊成,最終把自己的總後台給惹惱了,被光緒皇帝下令開缺回籍。
翁同龢自己失去了政治靠山,被自己忠心跟隨的光緒帝一腳踢開,本就是非常凄慘的事情。又加上隨後不久,百日維新失敗,光緒帝被慈禧太后軟禁,帝黨大崩塌。此時,就算光緒帝良心發現,想要重新破格啟用自己的老師,也已經沒有任何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