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是明君还是昏君(朱瞻基历史简介和评价):
公元1424年到1425年,被称为明朝历史上比较动荡的一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明成祖朱棣驾崩,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仅仅十个月后,也因病离世,随后明宣宗朱瞻基即位。
虽然朱瞻基当时年仅27岁,但是他的大名早就响彻周边属国。大明在朱瞻基的带领下,开创了仁宣之治。从前些年的战乱中走向祥和。
殊不知,大明的转折点也即将到来。而朱瞻基留给后世的东西,却也是充满了争议,有人说朱瞻基是一位明君,也有人说朱瞻基一手葬送了大明王朝,这究竟是为何呢?
1399年,朱瞻基出生,恰逢前不久已经年老体衰的朱元璋刚刚定下太子之位,原本有着鸿鹄之志的朱棣,因为没能赢下太子之位正在郁郁寡欢。
而正是因为朱瞻基的出生,让已经打算放弃争夺皇位,准备做个藩王了结此生的朱棣,产生了一丝异样的想法。
随着朱瞻基的长大,朱瞻基的天纵之姿更是显现出来,尤其是再一次与朱棣对对联中,更是对出了一统山河日月明的句子。
这让朱棣在朱瞻基身上看到了未来,再加上朱家与生俱来的猜忌之心,大明太子朱允炆早就对朱棣产生了削藩之心。
所以从1399年开始到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并且赢下最终胜利,成功登上皇位成为大明第三位皇帝。
可以说,朱棣造反跟朱瞻基的出身不无关系。
自此之后,明成祖朱棣就开始自己御驾亲征的日子。此时的北方游牧民资曾经连年对大明边境烧杀掠夺。使得边境居民民不聊生。
而在朱棣平生的五次北征中,自己的宝贝孙子朱瞻基表现也是勇猛,每次作战都是冲在最前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只有战死的朱家人没有逃跑的朱家人。
连年征战中,朱瞻基战功赫赫,深得朱棣欢喜,但是也曾多次受伤,也为自己以后的路埋下祸根。
而在跟随朱棣北征期间,朱瞻基曾不止一次向朱棣表示,国内因连年征战早已国库空虚,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希望朱棣可以停止北征缓解民生。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早在此时朱瞻基就已经展现出了一副明君的姿态。
在连年的的征战中,朱棣的身体早已经是外强中干。所以关于谁来接朱棣的班,就成了他要首要考虑的问题。
其实朱棣最先开始考虑的并不是长子朱高炽,因为朱高炽以仁厚著称,不懂行军打仗,这对于一辈子骑在马背上的朱棣来讲,是非常不满意的。
而且朱高炽外貌肥胖,作为一国之君实在有失颜面,所以朱棣最开始是要准备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
因为在靖难之役期间,朱高煦曾经作为朱棣的左膀右臂,为朱棣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朱高煦的话,朱棣很有可能坐不上皇位。
所以在与大臣商讨册立太子的时候,朱棣提出要立朱高煦为太子,但是此时的大臣分为两拨。一波支持朱高煦,一波支持朱高炽。
而支持朱高炽的表示,朱高炽为人忠厚体恤民情。可以给百姓带来福音。对此朱棣也是陷入了两难境地。
直到文臣解缙提出的一句话,才让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解缙提出朱高炽仁厚,而且朱棣又如此喜爱朱瞻基,若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的好圣孙自然也就好过一些。这句话让朱棣如梦初醒,索性册立朱高炽为太子。
而朱棣的这一举动却引来了汉王朱高煦的不满,也为此后汉王翻盘埋下伏笔。
1424年朱棣在北征途中病逝,同时朱高炽即位,而朱瞻基也就此成为了太子。但是朱高炽好像没有皇帝命一样,仅仅在位十个月就因病驾崩。
面对父亲突如其来的驾崩,朱瞻基虽然慌乱,但是也算是有惊无险的登上皇位。成为大明的第五位皇帝。
与此同时朱瞻基遇到的第一个考验也即将到来。
在朱高炽登基之后,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朱高煦心生怨恨。因为在他心里始终看不上自己这个大哥。于是反叛之心就应运而生。
直到朱高炽去世朱瞻基登基之后,朱高煦自山东起兵反叛。刚刚登上皇位的朱瞻基不得不御驾亲征,来迎战自己的亲叔叔。
其实说到底,汉王麾下的士兵并不想打仗,因为他们多数都是跟随大明北征的将士,而且他们甚至汉王的为人,所以在看到朱瞻基御驾亲征之后,纷纷临阵倒戈,这使得朱高旭猝不及防。
而朱高煦的叛乱闹剧,也就此草草落幕,而朱瞻基并没有对自己这位二叔怎么样,只不过是将其关在京城,好吃好喝的供养着。
在平定汉王叛乱之后,朱瞻基就开始着手改善民生。因为经过早年的北征,繁重的赋税早就压得百姓难以喘息。所以在朱高炽在位时,就制定了一系列恢复民生的政策,但是朱高炽早早驾崩,没能来得及实行。
所以朱瞻基再等到国家局势稳定之后,便立刻开始实施这些政策。
除此之外,朱瞻基还曾做出个两件备受争议的事情。那就是停止征服安南地区,和停止下西洋。
安南地区一直反叛大明,大明多次派兵攻打但是收效甚微。朱瞻基认为连年征战毫无意义,于是就与大臣商议,可否停止对安南的征服。
其实按照大明的实力,征服安南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大臣们都不同意停止征服安南,但是下决心恢复民生的朱瞻基力排众议,决定不再攻打安南,并且还给封属安南王。
对于下西洋这件事,由于大明国库空虚,如果再下西洋对一些附属国大发善心,恐怕大明自己都无法维系。所以朱瞻基也决定不再下西洋。
这两件事虽说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但是朱瞻基的最终目的也仅仅是想要减轻民众负担。让百姓从贫苦中尽快脱离过上正常的日子。
所以这些行为也都得到了朝堂大臣的理解。也体现了朱瞻基作为君主,那种仁治的统治观念。不得不说在朱瞻基的统治下,大明朝逐渐从战乱中脱离出来,不论是经济还是民生,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逐渐开创了仁宣之治。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朱瞻基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明君,为什么还会有人说朱瞻基葬送了大明呢?
朱瞻基在位期间,不断改善民生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仁宣之治。因此朱瞻基被称为明君,丝毫不过分。但是再明智的君王,在皇位和权势中迷失自己,似乎成为了定律。
朱瞻基本身是有着很多兴趣爱好的,比如画画写字,后是评价朱瞻基的画技和文采丝毫不输宋徽宗。
除此之外,朱瞻基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爱好,那就是斗蛐蛐,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给朱瞻基起外号叫做“蟋蟀皇帝”
但是明朝初期朱元璋取消宰相之位,所有政务都必须由皇帝亲自处理。这对于有着众多爱好的朱瞻基来说,可以说是苦不堪言。因为每天政务繁多,自己没有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所以朱瞻基就创造出了一个机制,那边是票拟批红。所为票拟就是内阁大臣只有政务建议权。而票拟是指所有政务的决定权要由皇帝来决定。
这个机制看似能够巩固皇权,制约权臣。但是真到实行的时候,却出了问题。因为朱瞻基忙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这个政务决定权就慢慢落到皇帝身边太监的手上。
由于当时太监相当于皇帝的自己人,所以朱瞻基也并未对此事做过多调整。慢慢的就发展成政务由内阁大臣和太监的事情。
然而朱瞻基也没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机制,会对大明王朝的根基产生巨大的影响。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是宦官掌权,那么这个王朝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也正是朱瞻基的纵容,使得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慢慢造成了宦官专政,压制大臣的现象。那些大臣们提出的所有建议,只要太监觉得不好,或者触碰到太监自己的利益,就不予通过。不论对错。
这就导致朱瞻基驾崩之后,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就比如明英宗朱祁镇的贴身太监王振。就是因为朱祁镇听信了王振的蛊惑,以为自己天下无双才率军御驾亲征。使得明朝数十万精锐尽失。朱祁镇自己也成为臭名昭著的俘虏皇帝。
再到明朝后期那些大名鼎鼎的太监专政,导致朝政混乱皇权没落。比如魏忠贤。
其实追根结底,如果不是朱瞻基开创此等制度,或许明朝也不会落得那种结局,其实朱棣在位期间就对皇帝亲自处理政务这件事做出过改革,那就是设立内阁,选出几位有才能的大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已经大大减轻了皇帝的负担。
但是朱瞻基还是要将权力下放,导致最终的宦官专政祸乱超纲。
其实朱瞻基留给大明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继承人选的不好。但是这个问题确实是朱瞻基不可避免的。
众所周知朱瞻基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英宗朱祁镇,一个是景帝朱祁钰。按理说朱祁钰作为皇后之子,坐上太子之位理所应当,但是由于朱祁镇对朱祁钰之母胡善祥并没有感情。反观对朱祁镇之母孙氏宠爱有加,所以朱瞻基并未将朱祁钰立为太子。
这也为之后朱祁镇御驾亲征,发生土木堡之变留下祸根。
朱瞻基驾崩后,朱祁镇即位,而此时票拟和批红制度早已成为定论。而朱祁镇的贴身太监王振又深得信任。所以王振的权利一度只手遮天。
最终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率领大明五十万精锐御驾亲征。由于没有作战经验,他这一路上全是以游山玩水为目的,最终因为听信王振谗言,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自此朱祁镇被俘,冠以大明战神的名号。
最终也先以朱祁镇为人质,一路攻城掠地,打到大明都城城下。最终在于谦和朱祁钰的英勇抵抗下,才勉强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但是明朝也从此进入中期阶段,由于土木堡之变中大明精锐尽数被消灭,所以大明的综合战力也下降很多。自此大明走向衰落。
虽然说朱祁镇的所作所为,不是朱瞻基能够提前预知的,但是后续事实证明朱祁钰的表现要比朱祁镇好上一些。
朱瞻基在位十年,做出的贡献可谓是相当突出,在书中记载,说是朱瞻基在位期间,是大明百姓生活最为幸福的一段时间。而仁宣之治也是朱瞻基不可抹去的功绩
但是朱瞻基留下的隐患也不容小觑。在封建王朝中,只要出现宦官专政太监当道,自然是对朝政的极大不负责任。
而朱瞻基所开创的票拟批红制度,看似为自己分担了压力,实则却给大明国运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